要闻公告

达仁乐队

发布时间:2021-07-16      作者:佚名      来源:http://www.taixiang.net.cn
       18:54:50供稿:达仁堂编辑:

1928年国民军第三军开进天津,奉军张宗昌、褚玉璞撤退,天津建为特别市。在此之前,天津叫作直隶省津海道天津县。但是别看天津只是个小小的县,清末民初直隶省政治、文化、经济中心,实际上是在天津。天津的高等学堂,中小学建设,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,图书馆、美术馆、博物馆和体育场等公共文化事业,在全省乃至全国,都是领先的。天津民间音乐活动,也非常活跃。普通市民喜欢玩法鼓,“啪啪”的鼓声和悦耳的金属撞击声,节奏分明,令人振奋,再矜持的人也会心旌摇动,随之而翩然起舞。那时候法鼓会遍布全城,各有特色,而最为著名的,当属侯家后永音法鼓、芥园花音法鼓和龙亭井音法鼓三会了。一般知识分子,则更喜欢十番音乐,尤其是所谓“细十番”——一种由二胡、琵琶和笛、箫、苏笙等丝弦竹管乐器合奏的乐曲。十番音乐带有江南水乡色彩,典雅华丽,令人心旷神怡。每到夏天繁星如锦的夜晚,一些庭院就会飘出《下西风》、《小嘉兴》等十番乐曲小合奏的优美乐声,给津城夜色凭添了不少情趣。

上世纪20年代,天津一些有组织的民间音乐团体,也经常正式演出。如天津广东音乐会,就经常在电台和一些集会上,演奏《平湖秋月》、《雨打芭蕉》、《步步高》等广东音乐。南开中学的口琴队,也经常登台演出,演奏《亚蕾女子》、《美国巡逻兵》等乐曲。在距今80年前的那个时候,能够经常正式演出的乐队,来自于工厂而且全部由工人组成的,恐怕只有达仁乐队了。

乐达仁很有乃祖遗风,就是十分重视宣传企业,树立企业形象,尤其是视觉形象——尽管那时候还没有电视广告。清朝时京城每年都要挖一次城沟,用个把月时间疏浚下水渠道。届时乐达仁的爷爷乐平泉,就在各城门开沟的地方设立“沟灯”。每当夜幕降临,街道黑咕隆咚,而城门口“沟灯”上“同仁堂”三个大字,显得格外醒目。北京同仁堂为四邻救火的普善水会,不仅置备了德国水车和消防用具,而且还置办了水会大旗和挠钩手服装,那上面也都印着“同仁堂”三个大字。

达仁乐队是一支由20名乐手组成的铜管乐队,乐手都是达仁堂工人。乐手每人发两套呢子服装,一套红色,一套白色,并且配有大缨帽,带黄穗的肩章,和写着“达仁”二字的领章。乐队利用工余时间排练节目,请海关管弦乐队的高水平乐手给予指导。乐手们平时在厂里干活,接到演出任务,马上换上服装,带着洋鼓洋号,乘厂里的大卡车,打着一面“达仁堂乐家老药铺音乐队”的大旗,就吹吹打打地出发了。

所谓“演出任务”,其实大都是为社会名流家里的红白喜事去服务,红事穿红服装,白事穿白服装,目的不外乎是借机宣传达仁堂。

但是也有不少正规的演出任务。由于达仁乐队在天津小有名气,而且服务热情,外出演出既不收费也不给人家添麻烦,就连点心、饮水都完全自备,所以社会上一些团体搞集会,都乐意找达仁乐队去助兴。当年天津的一些新闻传媒上,经常刊登有关达仁乐队的报道。

1920年华北许多地方,春旱秋涝,加之蝗虫为害,灾情十分严重。宁河县有260个村庄,收获不及二成,尤其是七里海一带,民食绝望,饥寒待毙者三十余村,一万三千多人。静海县情况稍好,但是平均收成也只有四成,受灾户数达一万七千余户,占全县总户数的四分之一。11月1日,华北北洋义赈会组织全市四十多个团体,一万余市民,举行游行大会,散发劝捐传单,呼吁社会各界捐助灾民。达仁乐队从上午十时至下午四时,全程参加了游行大会,并且一路上演奏乐曲,为赈灾活动增添声势。

1922年10月,天津总商会卞月庭主持讲演会,请湖南燕阳初先生介绍平民教育,请美国实业家艾迪博士讲铁路矿山建设。讲演会中间休息时,则由达仁乐队演奏《卿云歌》,和当时流行的学堂乐歌《春游》、《早秋》、《送别》等,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。

同年11月,由霍元甲发起、在上海创立已有13年的精武会,组织了一个三十多人的精武旅游团到天津访问。11月2日下午四时,广东同乡会在广东会馆,召开隆重欢迎大会。这次大会,宣布开会奏乐、向国旗三鞠躬奏乐、演说之后奏乐、呼口号奏乐和大会结束奏乐,均由达仁乐队担任。

整个20年代,达仁乐队频频出现在天津一些公众场合,成为深受各界欢迎的著名工人乐团。在中国企业界,这可能是绝无仅有的罢。